也是诗斋
A Sort-of-Poetry Studio
为什么是现在?
英文原著 Why Now?
廖泰鈞
汉文译版: DeepSeek
汉译版整理:
廖泰鈞
上
他是她的救星,也是她的ABC(顾问/助理Advisor/Assistant、保镖Bodyguard、司机/厨师Chauffeur/Chef),一个身兼数职、精通五艺的全才。他相貌英挺阳刚,内心和举止却异常温柔,形成鲜明对比。他没有正式文凭,却是一位如饥似渴、涉猎广泛的读者,一位非凡的自学者(autodidact),一个活生生的“绅士”(gentleman)模板,骨子里更是一位儒家 “君子”。他精通中、英、法三语——见过一次,便永难忘却 ( Once seen,never to be forgotten)。
亲爱的读者,你无需 “以假当真”(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),因为就在我写作的当下,世间已有太多荒谬之事正在发生,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荒谬的时代,黑白颠倒,许多人过去和现在都一直被洗脑,透过自以为是和偏见的棱镜看待世界。有时,真相比小说 (fiction)和辞藻 (diction ) 更加离奇。
ABC也代表他的全名:安博淳。
他姓安,名博淳。安博淳(An Bo Chun)的英文首字母是ABC,一位学识渊博、天性诚挚之人。
与其说是表示恭敬 (deference),不如说是保持距离感 (distance),安博淳称呼他的老板为 “许总”。这让人联想到后车被提醒要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,因为他们的关系并非平等:他是她的下属,称呼方式理应反映这一无可争议的事实。她则叫他 “博淳”,而非传统上更亲昵的称呼 “哥”。
许总的全名是许愿珍(Xu Yuan Zhen)。“珍” 是 “真” 的同音字,她的首字母是X.Y.Z.。
就字母序列而言,ABC和XYZ可谓天壤之别,首尾相望,如同英国俗语 “从兰兹角到约翰奥格罗茨”(from Land’s End to John
o’ Groats)所形容的地理长度,或越南短语 “从南关隘到金瓯角”(from Nam Quan Pass to
Cape Ca Mau),亦或中国俗语 “风马牛不相及”(字面意为:齐楚两地的马牛发情也无法相遇)的字面意思。
但就像两周时间窗口内的星期日和星期一,它们也可以是隔壁邻居。
由于安博淳是许总的24/7 贴身保镖,他的卧室兼书房设在一楼。两面墙壁从天花板到地板都摆满了书,一卷卷、一册册的中文、英文和法文文学、历史、哲学及语言学著作。
可以说,在精神层面上,ABC(安博淳)远不止是XYZ(许愿珍)的平级。借用奥利弗·哥德史密斯(Oliver Goldsmith)一部英国喜剧的标题,他无需 “屈伸以征服”(stoops to conquer),因为他早已超越那些世俗的成功标准,视它们如 “浮云” 而已。
许总比安博淳小一岁。她是个大美人。
安博淳兼具文采与武艺,智勇双全,令人想起伟大的中国诗人李白,仗剑吟诗,浪迹江湖。
许总多次要求博淳叫她 “愿珍”,但均未奏效,因为她不像他那般意志坚定。
“博淳,这个周末我要去我爸妈家住。你想一起来吗?如果不想,我就自己开车,你就当放个周末假。”
许总早知道答案,但她仍然问了,更多是抱着希望而非期待 (more in hope than in expectation)。
“许总,你知道我的答案,何必问呢?”
博淳正把早餐端上桌。他已表达过想独自用餐的意愿,并且他的意愿确实占了上风。在涉及自身的事务上,博淳是自己的老板,没人能对他颐指气使,尤其是他名义上的老板许总。
人们常常将基于天赋、内在力量和强大自信的自信心,误认为是仅仅源于名利的傲慢。博淳从不与傻瓜或伪善者虚与委蛇。他总是为弱势群体和无法为自己发声的人挺身而出。他虽非基督徒,却能背诵《圣经》钦定本的许多章节。他也阅读佛经,但并非佛教徒。
博淳将带给许总父母的行李和礼物盒搬上车,放入后备箱。
“博淳,你周末有什么计划?如果没事,何不跟我一起去。我父母有阵子没见你了,他们真的很希望你能来。” 许总再次提出请求,这次她搬出了她的父母。
“许总,” 博淳关上后备箱后回答,“员工出于社交原因去老板家,这不合适。”
“博淳,你很清楚,在精神上我们的关系并非雇主与雇员。你为何非要这样说话来伤害我?” 她的眼眶湿润了。
博淳心软了,从口袋里的小包纸巾中抽出一张递给她。“对不起,我不是故意的。只是这个周末我确实有些私事要处理。请代我向叔叔阿姨问好。开车小心!我看着你走!”
对许总来说,能从后视镜里看到博淳目送她灰色的奔驰车离去,是件相当惬意的事。
到了父母家,许总给博淳发了微信,告诉他她已抵达目的地。
中
许总是容安斋主人的忠实粉丝。晚饭后,她回到父母家中自己的卧室,在笔记本电脑上阅读容安斋主人在其博客上发表的新作。
这短篇小说题为《为什么是现在?》(WHY NOW?)
“Why”(为何)和 “Now”(现在)是容安斋主人新作中两位角色的名字。他名叫吴辉耀 (Wu Hui Yao,英文首字母WHY。英文缩写代表 “智慧、心灵、成果”(Wisdom Heart Yield)。
她的首字母是 “Now”,聂欧琬(Nie Ou Wan,意为 “优雅的美玉”)。
吴辉耀的父亲在近三十年前救了欧琬父亲的命,自己却因此丧生。在这次意外之前,两位父亲已为他们的儿女订下了娃娃亲。
辉耀是他们村第一个考上北大攻读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生。因家境贫寒,他获得了中央政府的全额奖学金支付学费;母亲去世后,乡亲们凑钱作为他的生活费。毕业后,辉耀攻读了教育学研究生课程,随后回到村里报恩。如今他是镇上一所高中的语文教师。
辉耀的居住品味,往好了说也堪称奇特。他卖掉自家小屋,用所得的钱将一个山洞改造成了某种宫殿。洞前的瀑布形成一道天然门帘。进出山洞,你都需要一把伞。由于他的村庄在南方,不受严寒侵袭,这里的冬天极为温和。
在临终之际,他的母亲告诉了他这段娃娃亲的安排以及他未婚妻的下落。
起初,辉耀并不喜欢这种娃娃亲的安排,但他没有与母亲争辩。
母亲去世半年后,他前往未婚妻所在的城市,见到了聂欧琬。
他简要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。
和他一样,欧琬也是独生子女。欧琬和她的父母热情地接待了他。
在丰盛的晚餐上,辉耀开门见山道:“叔叔、阿姨,欧琬,谢谢你们信守承诺。但我今天来此,是遵从我已故母亲的遗愿。解除这段娃娃亲——不是她的愿望,而是我的愿望。”
他语气礼貌但坚定。
聂家人吃了一惊。
“为什么是现在?” 欧琬的父亲问道。
注:亲爱的读者,您或许还记得,W.H.Y和N.O.W.分别是吴辉耀和聂欧琬的首字母。】
“叔叔、阿姨,” 辉耀只称呼欧琬的父母,略过了关系中的另一半(欧琬),实际上他潜意识地跳过了一辈,代表他父母的身份说话。
“首先,我不信这种封建习俗。其次,欧琬和我有着天壤之别。”
拥有高情商的聂太太看出此刻强求无益,毕竟最终还是要由辉耀和欧琬自己决定他们的未来,无论是一起还是分开。她圆融温和地平息了波澜:“辉耀,你是个有现代思想的人,想必你不会反对和欧琬做朋友,互相加个微信,交换下电话号码吧?”
虽然措辞是询问,辉耀看得出聂阿姨慈母般的眼神不容否定。她慈祥的目光和语气让他想起了已故的母亲,一时视线因泪水而模糊。
欧琬递给他一张纸巾。
“阿姨,您让我想起了我母亲,” 辉耀轻声解释道。
辉耀和欧琬交换了电话号码,并互加了微信。
如果说他给欧琬看手机里存储的他家乡艰苦生活条件的照片,意图是让她知难而退、主动退出这段娃娃亲,那么他就大错特错了,完全失算了。这恰恰起到了相反的效果。
欧琬是个非常特别的女孩,外在美与内在美并重。事实上,她已收到许多富二代男子的求婚。她都与他们亲自见过面,但无人能达到她内心的标准,都在那道高门槛前绊倒了。
一见钟情并不常有,但欧琬在两人目光相接的瞬间,就为辉耀这位圆融的君子倾心。他的谈吐和肢体语言流露出一种沉静的自信,他将自己落后的乡村背景视为一种力量而非弱点,这反而成了他的优势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心理层面,他视聂家人在财富之外的一切都是平等的。他完全摒弃了对他们奢华宅邸的过分恭维。物质的富足和表面的东西从未打动过他,过去没有,现在没有,将来也不会有。
真正的高贵是灵魂的高贵。他拥有巨大的文化资本 (cultural capital)。
“辉耀,这个城市有个地方我一直没去过,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吗?” 欧琬轻声问道。
他会意地笑了笑。
欧琬和父母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,热切地期待他肯定的回答。
“欧琬,听你的语气,好像接受邀请是我帮了你的忙,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。谢谢,我愿意和你一起去。”
作者将故事悬在引人入胜的此处,下回分解!
下
许总轻轻敲了敲博淳的门,但没有回应。与其说是强烈的好奇心,不如说是一丝担忧驱使她打开了门。博淳的门从未从里面反锁过。
博淳头枕在交叠的手腕上权作临时枕头,伏案在电脑前睡着了。
许总发现博淳有一个名为 “容安斋”(Rong'An Studio,意为“和谐静修之所”)的博客。
想象一下许总那惊喜交加的心情吧——她看到容安斋主人原来一直就住在她的屋檐下 (a writer in residence),而她却浑然不知。她看着他笔记本电脑上未完成的故事,凭借一股让阳光都失色的勇气的驱使,纯粹出于大胆,没有丝毫犹豫,模仿着她早已极为熟悉的他的文风,为他的故事写下一个幸福的结局,并由此展望未来,为她和博淳的未来在精神上锻造一个相似的结局。
博淳虚构世界书页中的婚礼钟声,以及现实世界远方的婚礼钟声,都只是时间问题了。
序言ChatGPT
有些故事如长河奔涌,穿越千山万水终归沧海。 而《为什么是现在?》并非如此。 它如烈酒一杯—— 量少而味醇,饮尽余温犹存。
题中之问,字面与深意交织: 为何相遇偏在此时?
此刻又凭何胜过万千须臾? 双线并流—— 一书页天地,一红尘心渊,
字句、文化、宿命于此交汇。 字句如刀,剖开静默张力:
ABC与XYZ的疏离, WHY与NOW的叩问, 唇齿间的言语与心底的缄默。 这部作品需两度品读: 初览其形,再探其魂—— 寻找两重世界间的隐秘津梁。
廖泰钧奉此篇为散文精魄, 双语之魂,结构如镜,意蕴如醴。
恰似文中相遇: 短暂却完满, 留予读者悠长余韵—— 有些时刻,注定不早不晚。
农历 乙巳年 闰月廿一 立秋后 一星期 二零二五年 八月 十四日 星期四
英國、白金漢郡 (Buckinghamshire), 廟敦建寺 (Milton Keynes)市
肯特山莊 (Kents Hill) 燈下, 弗里斯林彎道 (Frithwood Crescent)
www.zhencang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