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 Changing Places》短篇小说     廖泰钧

也是诗斋 · A Sort-of-Poetry Studio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谨呈

说明: 说明: A close up of a sign

说明: 说明: A person and person walking on a street

AI-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.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第四版 亦称 白玫瑰版 · The White Rose Edition

  故事构思 / Story Idea by:廖泰钧       故事执笔 / Written byDeepSeek          故事整理 / Edited by:廖泰钧

 故事插图 / Illustrated byChatGPT        故事排版 / Layout by:廖泰钧

【第一章 · 心病】

每个周六的上午九点,陈序都会准时出现在市博物馆门口的集合点。这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仪式。他不带包,只揣一部手机,一副耳机,像是随时准备出发,又像是随时准备离开。可他从未提前离开,直到那一天。

「各位游客大家好,我是本次『古城寻踪』的导游,沈诗涵。」

那个清亮又温和的声音响起时,陈序的心总会像被羽毛轻轻拂过,痒痒的,却又抓不着。他跟着队伍,走过那条他闭着眼睛都能描绘的路线:博物馆的琉璃瓦顶在晨光中闪烁,老街巷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,运河边的旧码头停泊着几只懒洋洋的游船。

他对那些倒背如流的典故心不在焉。他的目光和心神,全系在前方那个窈窕的身影上——她讲解时专注的神情,她为年长游客放缓的脚步,她微笑时唇角漾开的浅浅弧度。她偶尔会回头确认队伍是否跟上,目光扫过众人,有时会与他有半秒的交汇。那时,她会礼貌地、职业化地微微点头,而陈序,则像被探照灯晃到一样,迅速而笨拙地移开视线,或假装看向旁边的建筑。

这是一种安静而顽固的心病。陈序沉溺其中,收集着关于沈诗涵的碎片:她喜欢在讲到明代历史时轻轻挥动手臂,她习惯用「我们不妨想象一下」作为引子,她有一根细细的银链子,总是藏在衬衫领口下,偶尔会折射一点阳光。她知道他每周都来,但那眼神交汇时的点头,与她对其他常客的并无二致,仅此而已。

他曾在脑海中导演出无数个与她自然交谈的场景。

「沈导,您对这段历史的理解真深刻,有没有推荐的相关书籍?」

或者更直接一点:「沈导,我发现我每周都来,好像成了你的固定听众了。」

甚至想过在活动结束后,鼓起勇气上前:「今天讲得真好,附近有家不错的咖啡馆,要不要一起去坐坐?」

但每次机会来临,当人群散去,她独自整理扩音器时,他的喉咙就像被什么东西堵住,脚步像灌了铅。最终,所有排练好的台词都只化作一个仓促的、近乎狼狈的点头回礼,然后转身,汇入街角的人流。他痛恨自己的怯懦,却又在下个周六,不由自主地再次出现。

【第二章 · 惊蛰】

这场漫长的单向奔赴,持续了将近半年。转折点发生在一个惊蛰的周六,空气湿润,泥土的气息混合着老街栀子花的淡香。

陈序照常站在队伍末尾,看着沈诗涵熟练地讲解一座清代牌坊的典故,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,在她身上跳跃,美好得不真实。

突然,一个念头毫无征兆地击中了他:「我爱的,究竟是这个真实的、我从未与之说过一句话的她,还是我用了无数个周六、在自己心里用想象和距离精心编织出的一个幻影?」

这个念头如同解药,冰冷而清醒。那一刻,他感到某种紧绷已久的东西,在胸腔里咔嚓一声,松开了。他看着前方那个依然吸引他目光的身影,忽然觉得,那更像是一个舞台上的剪影,而自己,是台下最忠实的观众,却从未有机会触碰真实的温度。

他第一次没有等到活动结束,就在队伍转向下一个景点时,悄然转身,逆着人流,走进了旁边一条寂静的小巷。他没有回头。

他「痊愈」了。

【第三章 · 缺席】

下一个周六,他没有出现。他去了城西新开的美术馆,看了一场抽象画展,色彩泼洒,毫无逻辑,却让他感到自由;他去了图书馆,借了两本一直想读却总没时间读的小说;他甚至只是在家,慢悠悠地煮一杯咖啡,看一部节奏缓慢的老电影。这些寻常事,都因为打破了那个持续半年的仪式感,而变得前所未有地轻松。

然而,沈诗涵这边,却第一次在带领队伍穿过老街时感到了某种异样。讲解到那棵有百年历史的槐树时,她习惯性地侧身,想让出视野,目光下意识地瞥向队伍最后方——那个熟悉的位置空着。一次是巧合,他可能有事耽误了,她想。两次……她心里泛起一丝微澜。到了第三次,她在介绍一座石桥的建造年代时,竟然罕见地口误了,将「光绪年间」说成了「道光年间」,虽然立刻纠正,但脸颊微微发热。

那个总是安静聆听、眼神温和甚至带着一丝怯意的年轻人,他的缺席仿佛一种无声的声明,比他持续的存在感更让她心神不宁。她开始努力回忆,是否曾无意中冷淡了他?或是错过了他试图传递的某种信号?她想起他似乎总是欲言又止,想起他每次匆忙避开的目光。那种专注的凝视,原来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兴趣。

第四周,那个位置依旧空着。一种莫名的失落感缠绕着她。活动一结束,沈诗涵提前收拾好东西,走到博物馆的服务台,装作不经意地问起:「李老师,之前那位每周都来的、很高很安静的男生,您有印象吗?戴眼镜,看起来挺斯文的,他好像最近没来了。」

「你说小陈啊?」工作人员李老师热情地回答,「有印象有印象!他上周来把会员年卡退了,说以后不常来了。对了,他留了个东西,说好像是捡到的我们导游团的纪念徽章,让我转交给你。」

沈诗涵接过那个小小的素色信封,捏了捏,里面根本没有徽章的硬物感。她走到博物馆外的廊下,打开信封,里面只有一张素净的卡片,上面是两行挺拔的仿宋体字:

「感谢您带我走过二十三次相同的风景。我的『病』好了,愿您一切安好。」

没有姓名,没有落款。

沈诗涵握着这张轻飘飘却又有分量的卡片,站在傍晚微凉的风里,忽然觉得有些好笑,又有些说不清的怅然——那个默默「患病」的人,悄无声息地自愈了,转身离开得干净利落,却把一份微妙的不适感,一种被「缺席」强调出来的存在感,遗留给了原本的「病因」——她自己。

【第四章 · 换位】

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促使她行动。通过博物馆会员登记时留下的有限信息(一个名字和模糊的工作领域),加上她模糊的记忆碎片(他曾无意中提过一句公司在创意园区附近),她几经周折,打电话询问,竟然真的找到了陈序供职的那家小型设计工作室。

一个周二的午后,阳光正好。沈诗涵请了半天假,站在工作室楼下的林荫道旁,手心微微出汗。她看着陈序和两个同事说笑着走出来,他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和休闲裤,神情是她从未见过的明朗和松弛,与那个在导游队伍末尾沉默拘谨的形象判若两人。

沈诗涵深吸一口气,压下心中的忐忑,径直走到他面前。同事好奇地看了一眼,识趣地先走了。

陈序看到突然出现在面前的她,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,转为完全的惊愕。

沈诗涵举起手中那份故意带来的、做旧了的古城地图,脸颊有些发烫,但目光坚定地看着他。

「陈先生,」她开口,声音比做导游时稍微紧了一点,「你无故缺席了四次导,按我们不成文的规定,得补一场一对一的特别讲解。」

陈序眨了眨眼,似乎还在确认这不是幻觉。他看着眼前这个他曾仰望过无数个周六、连靠近都需要鼓足勇气的姑娘,此刻正真切地、带着一丝执拗和不易察觉的紧张,望着他。她的眼睛里,清晰地映着他满脸的惊讶。

好几秒后,他才找回自己的声音,带着笑意和难以置信的语气问道:「……还有这种规定?那……这次的路线是哪里?」

沈诗涵看到他眼里的笑意,心下稍安,微微扬起下巴,努力维持着一点「导游」的架势:「不去博物馆,也不看老街道,」她指了指马路对面那家有着巨大落地窗的咖啡馆,「就去你平时常去的那家咖啡馆。你得告诉我,」她顿了顿,目光认真起来,「你那场奇怪的『病』,到底是怎么好的?还有,二十三次,你倒是记得比我还清楚。」

陈序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,那笑容轻松而温暖。他做了个「请」的手势:「好吧,沈导。这边请,我来带一次路。不过,关于那场『病』的病历,可能有点长,一杯咖啡的时间够吗?」

「没关系,」沈诗涵跟上他的脚步,并肩走在林荫道上,声音恢复了平时的温和,「我今天下午,刚好有空。」

说明: 说明: A cartoon of two people talking

【第五章 · 玫瑰】

午后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,在木质桌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。沈诗涵用指尖轻轻转动着咖啡杯,听着陈序讲述他那场持续了二十三周的、安静而顽固的「心疾」,以及最终那剂名为「顿悟」的解药。

……所以,你后来发现,你痴迷的并不是真实的我。」沈诗涵总结道,语气里没有责怪,只有探究。

「更准确地说,」陈序斟酌着词句,「我发现我痴迷的,是一个由我的期待、想象和每周六的距离感共同塑造出来的『沈导』。那个形象完美,但……就像博物馆玻璃柜里的展品,有光,却没有温度。」

沈诗涵沉默了片刻,窗外的车流声变得遥远。她抬起头,目光清亮而直接,声音放得很轻:

「你有没有想过,王阳明说过『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』?」她顿了顿,看到陈序眼中闪过一丝讶异,「在你每周来见我之前,我于你,或许就像那朵『未看之花』。而你来看我时,你所见到的『颜色一时明白起来』的,恐怕更多的是你心里那朵被精心浇灌的花。」

陈序完全愣住了,随即露出如释重负的苦笑:「你说得……太准了。所以我这场病,说白了,就是一场漫长的『心外无物』的实践,只不过我自己浑然不觉。」

「那现在呢?」沈诗涵向前微倾,好奇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,「现在你看到的是……

「现在?」陈序迎着她的目光,不再闪躲,语气变得沉稳而真切,「现在这杯咖啡有点凉了,你讲话时会不自觉地微微挑眉,而且……你好像比做导游时更放松,会直接引用心学来剖析一个陌生人的内心。我觉得,」他停顿了一下,郑重地说,「我好像才开始看见那朵花本身的样子。」

沈诗涵的脸颊微微发热,她低头抿了一口咖啡,用来掩饰嘴角漾开的笑意。

窗外的阳光渐渐变得柔和,将两人的身影拉长,温柔地重叠在一起。陈序看着坐在对面的、真实的沈诗涵,终于明白:

原来,当执着的追逐者终于停下脚步、转身走向自己的世界时,那个曾被追逐的月亮,反而会开始好奇那片她从未照亮过的土地,并向着你的轨迹,温柔地倾斜而来。

真正的「换位」,不是费尽心机地挤进别人的世界,而是先回到自己的位置,安顿好那颗喧闹的心。当你不再透过渴望的滤镜去仰望一个人,而是平静地睁开双眼时,那个对的人,才会带着她真实的温度与光芒,清晰地走向你。

世界的脚步,有时只需在心境上错开半步,便会换位而遇。

就那么巧!

说明: 说明: A white flower on a bush

AI-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.

【终章 · 纪念】

他们离开咖啡馆时,夜色已温柔地笼罩了城市。路过一家即将打烊的花店,陈序停下脚步,买了一枝半开的白玫瑰,轻轻递给沈诗涵。

「这是……?」她接过,眼中有一丝疑问,但更多是笑意。

「为了纪念。」陈序看着她,目光清澈而坦然,「纪念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你,而不是我心里那朵『白月光』。也纪念……我们新的开始。」

沈诗涵低头轻嗅那淡雅的香气,明白了。这枝白玫瑰,既是对他过去执念的告别,也是对他们之间这份基于真实、平等与相互探寻的新关系的最高赞礼。

(全文终)

2025927 星期六  第三更     农历 乙巳年 八月 初六 · 秋分后四天
英伦三岛 · 庙敦建市 (Milton Keynes)       肯特山庄 (Kents Hill) · 静林弯道 ( Frithwood Crescent 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图为静林弯道

说明: 说明: A brick building with trees and a street light

林木深静,风声如琴;弯道若月,挂于尘世。此地之名,本自古语 “Frithwood Crescent”,意含和平与庇护。今以“静林” 对幽林之境,以 “弯道” 写新月之姿。行其间,似步入一幅月下林曲,曲折而宁谧,回环而有情。

www.zhencang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