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明: 说明: 说明: 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i6/411275538985.jpg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月到中秋分外明

 过客

 

 

 

 

每到秋风送爽时节,无论华越人民,第一印象就是中秋之夜,月亮应该是最圆、最亮,月色也最美。一家人一面赏月一面吃月饼,正是“人逢喜事尤其乐,月到中秋分外明”。

 

中秋节渊源

 

有关中秋最早的记载,禮記·月令》上說:仲秋之月養衰老,行糜粥飲食古人不每季度三个月分为仲、孟、季,因此仲秋也就是中秋,不过这样的记载还不够明确。到魏晋时,有“尚书镇牛,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”的记载。“中秋夕明确地指八月十五。直到唐朝初年,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。《唐书·太宗记》记载有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。

中秋节和“唐明皇游月殿” 故事有密切关系。据唐朝“开元遗事”记载:中秋夕,唐明皇与杨贵妃临太液池望月,官民仿效,形成中秋赏月习俗。《唐逸史》記載:鄂州道士罗公远,候唐明皇在中秋夜赏月,便邀请玄宗去游月宫,回来编成了支流传至今的“霓裳羽衣曲

中国有古老的农耕文明,因此有人提出“时令节气说”。古人对土地的收成十分重视,因此在播种的时候,常祭祀土地神,祈求丰收,称为“春祈”;而在收成时,也祭祀土地神,答谢神的庇护,称为“秋报”。 自此衍生另有一种说法,认为“中秋节”起源于古代的“秋报”祀土地神。持此说者同样援引“礼记”:“中春昼,鼓击士鼓吹优雅以迎暑;中秋夜,迎寒亦如云”。

无论哪种说法,中秋节至唐初才定型,盛行于宋朝,这是大家都一致的。至明清时,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,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,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

 

嫦娥奔月

 

面对皓月当空,人们不禁想起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不朽名篇,对广寒宫中的寂寞仙子寄予深刻的同情:

 

云母屏风烛影深,长河渐落晓星沉。

嫦娥应悔偷灵药,碧海青天夜夜心。

 

嫦娥窃服不死药而奔月的故事,最晚在战国晚期的占卜书《归藏》中已经初露端倪,到了汉代则广为人知,西汉淮南王刘安的《淮南子》、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的《灵宪》中已趋完整。

相传帝尧时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,直烤得大地冒烟,海水枯干,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。 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,他登上昆仑山顶,运足神力,拉开神弓,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。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,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,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。奸诈刁钻、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。 不久,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,名叫嫦娥,以狩猎为生。
 一天,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,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,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。据说,服下此药,能即刻升天成仙。 然而,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,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。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,不料被蓬蒙看到了。 
三天后,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,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,留了下来。 
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,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,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。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,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,转身打开百宝匣,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。 嫦娥吞下药,身子立时飘离地面、冲出窗口,向天上飞去,便飞到月亮上成了仙。 
傍晚,后羿回到家,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。后羿既惊又怒,抽剑杀恶徒,蓬蒙早逃走了悲痛欲绝的后羿,仰望夜空惊奇地发现,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,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。 
后羿如被激怒的狮子,拿出当年射日的弓箭,要把月亮射下,可是月亮只颤巍巍地晃动了几下,依然挂在苍穹。他掷下弓箭,长叹一声,“好汉不复当年勇”,已不能不服老。(以上故事根据鲁迅先生“故事新编”中的“奔月”)
 

在嫦娥奔月这个令人千古伤情的故事背后,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。嫦娥的身世绝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风清月白。根据现存历史文献,我们至少知道,嫦娥在嫁作后羿妇之前,曾有过一次婚姻,她的前夫是赫赫有名的舜。成为天界第一佳人后的嫦娥也不甘寂寞,在东晋时期的小说集《拾遗记》中,故事讲的是嫦娥和太白金星之间一段秘而不宣的韵事。

嫦娥在月宫中的玩伴有玉兔和金蟾;还有吴刚,因整天忙着伐玉桂,不可能对她动歪心邪念。

五千年已过,滞留人间的后羿早已作古,不知广寒仙子是否风韵依旧?

 

中秋民俗

 

《一》团圆节

宋朝大诗人苏轼所写的——《水调歌头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。中秋节月亮圆满,象征团圆,因而又叫“团圆节”。關於“團圓節”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。《西湖遊覽志餘》中說:“八月十五謂中秋,民間以月餅相送,取團圓之意”。《帝京景物略》中也說:“八月十五祭月,其餅必圓,分瓜必牙錯,瓣刻如蓮花。……其有婦歸寧者,是日必返夫家,曰團圓節也"民间有“宁留女一秋,不许过中秋的俗谚,就反映了这个习俗。

《二》中秋赏月

《礼记》早有记载“秋暮夕月,意为拜祭月神,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,设香案。战国齐威王时,无盐氏以德被召进宫,但因貌丑,一直未被宠幸。直到某年秋夕,无盐氏设香案拜月,威王窥见她在月下有另一番风韵,于是立为王后。至此祭月成俗,男愿早步蟾宫,高攀仙桂;女则愿貌似嫦娥,早嫁金龟婿。

祭月时要设香案,摆上月饼、西瓜、苹果、红枣、李子、葡萄等祭品。在月下,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,红烛高燃,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,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。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,在家的,在外地的,都要算在一起,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,大小要一样。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,表示合家团圆。  

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,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。唐代诗人赵嘏有诗道:

 

独上高楼思缈然,月光如水水如天。

同来玩月人何在?风景依稀似去年。

 

 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,夜市通宵营业,玩月游人,达旦不绝。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,常以阴晴圆缺,喻人情事态,即使中秋之夜,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。苏轼水调歌头》写道: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

《三》中秋美食

俗话说:八月十五月正圆,中秋月饼香又甜,吃月饼已经是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。早在北宋时,苏东坡在登无锡惠山时写道:“独携天上小圆月,来试人间第二泉”,但月饼当时并未普遍。直到明代,月饼才成为中秋赏月的佳品。

据民间传说,元末政治腐败黑暗,民不聊生,泰州人张士诚举起义旗,暗中串联。他把写有“杀鞑、灭元朝;八月十五,家家齐动手”的小纸条藏在月饼内互相传送。到了中秋夕,家家吃月饼,举行民族大起义,推翻元朝统治。

另有一说为,明洪武初年,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,捷报传到首都南京,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,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,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。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“法定”的食品,非食不可了

 

说明: 说明: 说明: http://du-lich.chudu24.com/f/d/090818/262989566_22d2a2c7fe_o-2.jpg?c=1&w=450各种时令鲜果干果如柚子芋頭栗子花生、莲藕也是中秋夜必备食品。根据“红楼梦”的中秋宴,秋风起时蟹正肥,洪泽湖的大闸蟹,佐以菊花酒,才能品尝秋之韵。

 《四》玩花灯

中秋是中国的灯节,但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。早在北宋《武林旧事》中,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:芝麻灯、蛋壳灯、刨花灯、稻草灯、鱼鳞灯、谷壳灯、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。在广州香港等地,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,树亦作竖,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。伴随灯节,还有提灯、猜谜等活动。

 

越南中秋习俗

 

像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其他东亚国家一样,越南也过中秋节。越南人过中秋节,除了祭月、赏月、吃月饼等习俗和中国相同外,还赋予许多新内涵,最重要的是越南中秋节已成为真正的儿童节,成人的庆节反居其次。每到佳节,儿童都引颈盼望父母购置新衣服和五光十色的玩具……

 

《一》   说明: 说明: 说明: http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thumb/7/71/Den_ong_sao.JPG/220px-Den_ong_sao.JPG提灯游行

中秋月色下,家长常携带儿童提着各种灯笼(主要是五角星灯,下图)在大街小巷嬉戏。这种习俗在都市已渐渐消失,只有在农村还流行。北方中秋夜还流行舞狮(下图)。北方一些农村还流行腰鼓对唱(hát trống quân),是一种击三拍节的男女双方随口唱词。

 

   说明: 说明: 说明: http://du-lich.chudu24.com/f/d/090818/1trungthu.jpg?c=1&w=450

 

 

《二》“摆果

 

说明: 说明: 说明: http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thumb/c/cc/CoTrungThu031020091810.jpg/180px-CoTrungThu031020091810.jpg八月十五,大人忙着张罗协助孩子们把各种水果如剥了皮的柚子、柿子、切成小块的甘蔗,按各自的心灵手巧在托盘上摆成动物形状,四周摆月饼、软糕等各种糕点,名为“摆果”(bày cỗ)。“cỗ”本来是宴席”之意,这里已脱离本义,因而我采用已故新华社记者袁鹰的音译(左图:河内儿童在“摆果”)。到了中秋夜,月上枝头,一家人聚拢,分享食物,名为“破果”(phá cỗ)。

 

 

 

《三》   食品和玩乐

在越南北方,每到秋风起时,大街小巷,荡漾着村姑挑担卖“贡米”(cốm)的叫卖声。这是一种用嫩糯米制成的食品,颜色翠绿晶莹,用鲜荷叶包裹,系以禾秆草,用香蕉蘸着吃。香蕉也到了秋天才充分成熟,蕉皮上有黑色斑点的才是上品,称为“chuối chín cuốc”。至于柿子、柚子更是不可少。

中秋节的儿童玩具包括灯笼、走马灯、面具、泥人、摇鼓。在1975年前,本市第十一郡的平富区已形成一个全国闻名糊裱灯笼的工艺村,现在好像已改行,专售中国进口灯笼。

我童年在海防,每到中秋节,每家饼铺都要在店面上临时装一个小阁楼,用电动装置牵引彩衣小人表演“貂蝉拜月”、“三英战吕布”……等民间故事,以招徕顾客,成为节日一大景观。这种习俗随着岁月的迁移而消失,但在我的记忆中却是磨之不去。

 

“阿拐”的传说

 

说明: 说明: 说明: http://s.daminhvn.net/daminhvn/tulieubaiviet/hinhanh/minhhoa/chu_cuoi.jpg面对一轮玉盘,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想象。中国人说是“吴刚砍玉桂”,越南人则说是“阿拐抱榕树”。越南有句民谣:

如泻的月光下,

有一棵大榕树,

以及年老的阿拐,

在编织一个梦想……

没有阿拐,似乎中秋的月色也没有那么明亮。

阿拐,越语thng Cui”維基百科”音譯“阿”。據越南漢學李玉柱教授的考證,thng Cui”是“阿拐”或“拐哥”的諧音。我採用後者阿拐的传闻,有两种说法:

说明: 说明: 说明: http://photos1.blogger.com/blogger/1155/3199/320/21.0.jpg一是“善人说”。 阿拐乐善好施,救了不少性命,仙人颁赐给他一棵神奇的榕树,树叶可以起死回生。他的妻子不听嘱咐,在树根撒溺,神物受了污秽,拔根而起,飞向天空。阿拐见状不舍,仅攀着树枝,就这样冉冉飘向月宫(见图)。

二是“恶人说”。 阿拐游手好闲,唯一所长就是撒弥天大谎。他受天庭惩罚到荒凉的月宫看守榕树。有民谣为证:

搭条梯子,攀上天庭,

为什么阿拐一生抱着榕树?

要问个究竟。

阿拐笑个不停,

我正因为好说谎,

在这里长久受惩。

 

说明: 说明: 说明: http://du-lich.chudu24.com/f/d/090818/u2_trang.jpg?c=1&w=450

越南望月詩幾乎成了陳腔濫調只有傘陀(1889-1939,真名阮克孝首題為“想成為拐哥”(Mun làm thng Cui的詩構思奇,要吃嫦娥的豆腐這是一首七律我意譯如下:

 

客眠月夜想嫦娥,克孝甘為阿拐哥。

玉桂千枝誰護美?神榕一葉我相呵。

結朋交友寂寥解,駕霧禦風歡樂多。

共剪廣寒秋夕日,人間笑瞰盡煙波。

 

广寒宫现在人口渐多,又有阿姆斯壮先生到访,仙子应颇不寂寞。

 

2008年起,中秋节已成为中国的法定假日,放假一天。韩国中秋节放假三天,称为“秋假”,与清明节“春家”遥相呼应。台、港、澳也都放假一天。

我国的中秋节也是继春节后的第二大民间节日,也只在这两个节日,才有送礼的习俗。希望不久,我国也把中秋节定为公众假期。

 

说明: 说明: 说明: 嫦娥-1

 

 

 





 

 

www.zhencang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