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谈错别字

 

陈金云

 

我上小学时,语文老师批改学生的作业,总会认真地用红笔把错别字圈出来,然后在作业本的空白处写出字,要求学生在写字本上每个字重复写一行,甚至更多。老师的良苦用心,是希望学生通过重复书写字,加深印象,牢记不忘。

可见,在我们的启蒙时代,老师就十分重视纠正学生的错别字,有的老师甚至提出“消灭错别字”的口号。

写了错别字并不可怕,纠正过来就好。但是,也有极少的错别字可能被我们当作规范字,沿用了好多年而全然不知。

进入电脑时代,我们“写”字,是使用汉字输入软件,通过敲击电脑键盘相关按键“拼”出来的。正是这种操作,却成为纠正某些错别字的有效办法。

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,我用五笔字型输入法把一篇文稿输入电脑。当我打到“肺”字时,连续敲了五六次键盘都失败了。我想,“肺”字不就是由“月”字与“市”字组成的吗?为什么就打不出来呢?难道我写错啦?可是,长期以来我就是这样写的啊!于是,我从书柜请出“不会说话的老师”来求教。

字典是用宋体字排版的。我翻到“肺”字,乍一看,我没写错呀!可是,当我再仔细一看,就看出一些“学问”来了。宋体字的“丶”(点),是水滴状的,也叫瓜子状,书法界称为“瓜子点”。而字典上的“肺”字,右半部分的所谓“市”字,头上既不是“瓜子点”,也不是“方头点”,而是方头起笔顺势一贯到底的“丨”(竖)。于是,我就根据五笔字型输入法的编码和规则,先后输入“月”、“一”、“冂”、“丨”,“肺”字终于打出来了。我恍然大悟,长长地嘘了一口气。啊!原来我写的“肺”字,竟然写错了二三十年。万幸的是,我没有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,否则,不知会贻误多少他人子弟啊!善哉善哉

有一次,某期杂志进入校对阶段,我负责第三次校对。那天,我拿到校对稿,在一篇文章中,“M15”这一组字符引起我的怀疑。我想,这应该是英国军事情报局第五处英文缩写的“MI5”,可能是作者写错了。原稿是手写的“MI5”,由于作者写英文字母“I”的单笔字时,没有注意上下的装饰短线,打字员就把“I”当“1”,误打成“M15”,因而才导致出错。幸亏及时纠正,把错误消灭在杂志出版之前。

某日,我翻开某直辖市的晚报,有一篇文章提到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的V-2导弹,却把“V-2”印成“VZ”。我想,出错的原因,一是作者把阿拉伯数字“2”写得太随意了,打字员误以为是英文字母“Z”,而校对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或者粗心大意,且主编把关不严;二是作者引用的资料本来有误,自己却不知道。出错的后果,可能会让一些读者以为除V-2导弹之外,德国还研制了“VZ”导弹,误导受众。

在一次审稿时,某研究所一位副教授的论文有个词“迤逶”。我知道有“逶迤”这个词,没见过“迤逶”。我想,作者是副教授,人家会弄错吗?会不会是有新的用法而我孤陋寡闻呢?万一我改错了,岂不闹笑话啦?再看词典,也没有迤逶”这个词。我又想,这本词典是1996年版的,是否因为版本较旧而未收录新词语呢?为了慎重起见,我给作者发了一封咨询电邮。他很快就回复,大意是:应该是“逶迤”,是他不小心打错了字,十分感谢我帮他纠错,险些就贻笑大方了……

以上所谈,只是把我写错字,以及帮别人纠正错别字的事写出来,想说明一个道理,写错了字,自己订正就好;如果自己没有发现,欢迎别人纠错,以免以讹传讹,善莫大焉!

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2013-03

www.zhencang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