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緬花絮

 

過客

 

雖然還開不了緬直航,但到緬的遊客越越多。朧中的面紗已被揭開,但很少人注意到佛的一些軼事趣聞。

人姓名

許多人以人多,如努(開總理)、丹(前聯合長)、登盛(現任總統)……其實,緬人有名無姓,常用取名不過一百字。取這些字隨意組合,就能拼湊個新名字。例如,緬著名民權領袖昂山素季女士,“昂山”是父名,“素”是祖母名,“季”是母名,並沒有姓。

了分別,緬人常在名字前加“冠姓”。冠姓不是姓,詞也不多,用以表明當事人的身份、年齡、職業和社地位。例如,青少年男子名字前常冠以“貌”,(Maun)以示謙恭;年長男子則冠以“瓜”(Gua);年輕女子冠姓“瑪”(Ma);年長女子冠姓“杜”(Daw)。其他冠姓還有“德欽”(主人)、“波”(軍官)、“耶波”(同志)、“塞耶”(教師和醫生)。冠姓“吳”體現他們崇高的社地位。

姓名的重複令我聯想北歐小丹麥:一座村莊可能有一半人姓“拉爾森”(Larsen),了分別,要指明“打鐵的拉爾森”、“趕車的拉爾森”等等……

人社交禮儀

越南人的稱謂已經非常複雜了,長幼有別,尊卑有序,弄不清會動輒得。在這方面,緬人也絕不遜色。

男子自稱“君杜”(奴僕),女性自稱“君瑪”(女奴)以示謙。只有長輩或才能自稱“俄”(Nga),“你”稱“尼”,“您”稱“欽瑪”。答聲也是男女有別,當被呼時,男的聲“比亞”(Piya),女的聲“興”(Shin)。當求、囑咐時,句末要加語助詞“鬧”(Naw)才有禮貌。諸如此類,不枚舉。

於氣候炎,緬人常穿人字拖鞋上街,總統也不例外。串門時拖鞋放在門外,主客席地而坐,注意要盤膝,像我這的胖子喜歡腿伸直,被認不敬。

音節,四聲,五十多個字母。我聽不懂緬語,但聽他們交談或電視播音,我覺得抑揚頓挫,起落有致,就像聽一首曲。

 

化緣奇觀

是佛教的度,88%人民信仰小乘佛教,緬族全部信佛。南宗佛教公元前三入緬,到十一世紀被定為國教。仰光中心昂山市附近有一座基督教堂,教徒安祥地做禮拜;大金寺附近也有一座華人大乘佛教觀音廟,可見緬人雖然信佛,但並不排斥其他宗教。

我在到德勒時,在當地紙看到條新聞:一名開音咖啡座的新西蘭人畫了幅佛祖戴耳機的畫像作廣告,給警察押走。我估計他一定被驅逐出境,回國後才得知他以誹謗罪被判六年徒刑。老外開玩笑,但跟佛爺的玩笑開不得!

人在佛教思想的長期影響下善好施。緬人施不講究物品的貴重而注重是否心甘情願。緬有句俗話:“心誠的人施捨一個像榕樹一樣小的東西可以得到像榕樹大的答;心不誠的人即使施捨榕樹一樣大的東西,也只能積下榕樹籽那小的功德”。緬人認,如果能在炎的夏天向過路人施一杯清潔淨的水,則是一件很積德的事。所以,你看到,在緬人自家大門口,在市公共汽車站,或在公園、佛塔等所,總放有盛滿清水的水罐和水杯,供過路人飲用(上圖)。緬人的施和捐獻到處可見。以萬計的佛塔和不清的寺廟是人們捐款修建的;全35萬僧尼的齋飯、袈裟和日用品是教徒施的;就連市公共汽車的棚、公園裏供遊人小憩的亭子和石凳也都是教徒捐錢修起的,上面都刻有施主的名字。緬人一生最大的願望是捐錢修佛塔。他們一生不得吃不得穿,不留下遺產,臨死時把全部積蓄捐獻出修一座佛塔才算了卻心願。

我在緬,隨處都可以見到行乞僧,他們身披袈裟、手托缽、光頭腳、口中念念有詞,受民眾尊敬(下圖)。他們不舉火,不論葷素,只吃化緣所得;過了中午十二時就停止進餐,稱為“午禁”,和我國高棉族僧人習俗相同。

我在德勒Mahagandhayon Monastery廟見到“千僧化緣”奇觀(下圖)。寺廟千多僧眾黎明時離開,1015分回廟集合,大家“互通有無”,不把食物留到次日。

的越南人

我早就聽說仰光有一家著名越南餐廳“越南之家”(Vietnam House),是緬遊客不可不去的地方。餐廳東主黃氏玉清乃西貢人,1991年嫁到緬,是第一位成功的越南新娘。可惜,我們沒時間到她的餐廳品嚐。

我們曾到“蘭英”的餐廳進餐。餐廳的取名可以八九不離十地推,東主是越南人,但我們吃到的是純的緬餐,也沒時間更多地了解。

我隨團采風時,透過大巴窗口,見到個建築工地懸掛橫幅,明大廈所用鋁門窗由胡志明市第十二郡某供應商供。最近HAGL集團董事長段元德先生指引媒體觀他的高科技養牛場後,立即匆匆乘機到緬,說明緬在他的事業中所的分量。FPT, Viettel也愿成盛宴的遲到者。

在緬的越南人不足300,但實力雄厚。我已在緬投資十億美元,在緬32個投資排行第九,而美的泱泱大排行……31

的新年——潑水節(413——15日,下圖)已過,但我還是送去 遲到的祝願:祝友善的金塔之繁榮昌盛。

www.zhencang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