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内的电车盲人歌

 

陈金云

 
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我经常徒步上学,不时也搭乘电车,有机会领略河内电车盲人歌的风采。

从古至今,视障人士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。他们擅长用音乐表达心声。这种独特的民间演唱形式,俗称“盲歌”。在世界各地,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视障音乐艺术类型。在越南,盲歌被称为Hát Xẩm

在越南北部,盲歌流传久远。据说,在13世纪的陈朝,王储陈国挺擅长吹笛,能歌善舞,经常深入乡村访贫问苦,教授乡民尤其是盲人学琴唱歌,让他们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。盲歌由此在民间流传至今。他被尊为越南盲歌业的祖师。他逝世后,人们将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定为盲歌祖师的忌日。

在越南封建时期,盲歌是人们抒发对弱势群体的同情,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,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盲歌不仅是农村民众的精神食粮,也受到王公贵族的喜爱。也许正因此,盲歌才得以口口相传,源远流长。

19009月,随着有轨电车在河内的出现,它就成为视障艺人谋生的理想舞台。电车盲人歌行业伴随着河内电车诞生、发展直至衰落的整个过程。

视障艺人外出谋生,往往是以夫妻或父女为组合。眼睛健全的女人,身穿传统白色肚兜(Áo Yếm)和棕色紧身无领对襟衫、黑色宽筒长裤。她是老公(父亲)的眼睛,是他人生的路标。她既是导盲者又是主唱者。有时根据配器的需要,她打起竹响板或西洋木鱼,发出“嗒嗒”清脆的节拍。失明的男人,常常身着类似唐装的薯莨色衣服,有的还戴墨镜,遮挡那双有些吓人的残目,手拿一把胡琴或二胡,既是琴师有时也是歌者。有些乘客会递给他们几分几角的赏钱,她们会千恩万谢地“Cảm ơn”连连,即使正在演唱,也会微笑地频频点头致谢。

电车售票员与检票员对他们很包容,从不查票,也不干预他们的营生。为配合电车的行驶,他们演唱的节目短小精干,时间短、节奏快、通俗易懂、贴近生活。有时电车一靠站,他们就停止演唱,视障者一手搭在导盲人的肩上主动下车,然后又登上另一节车厢。

在上班高峰时,河内的电车总是人满为患,乘客挤得水泄不通,连踏板都站满人。此时,盲歌艺人会在车站耐心等待,不与人争一席之地。

近一个世纪以来,在行驶的电车上,悠扬的琴声与歌声,伴随着电车时常发出“当当”(在此念“diang diang”更恰当)的钢质警钟声,已成为河内市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成为首都独特的街道文化景观,珍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。

我在电车上常见视障艺人的演唱,却因学业繁忙而无暇欣赏,不知其艺术元素,也未明其演唱内容。据有关资料,越南盲歌有多种旋律,如:花情歌、川歌、三级歌、四季歌、十音歌、市集歌、电车歌……盲歌通常混合了多种音乐类型,旋律和歌词都很丰富,也借用某些著名诗人的作品当歌词。

1972年我回国后,再无机会观赏视障人士在电车上的演唱了。

经历了历史变迁与战争岁月,越南盲歌日趋式微,艺人大量流失。然而,越南音乐艺术发展中心和艺术家们坚持不懈地努力,多年深入各地考察,搜集民间流传的盲人歌曲,寻访到一些著名的盲歌老艺人,盲歌艺术重获新生。自2006年起,每逢盲歌祖师陈国挺的忌日,有关部门尤其是盲歌爱好者都在河内豪南亭举行纪念活动。

河内的有轨电车已销声匿迹,但并不意味着盲歌失去存在的价值。

据报道,越南民族音乐保护与弘扬研究中心经理、河内市著名歌女歌手、作曲家梅雪花女士,自幼喜爱盲歌,后师从越南本世纪最后一位国宝级盲歌演唱家何氏球老人。她创建了河内盲人歌俱乐部,曾在河内大剧院等大型舞台上举行专场演出,如:“2010年河内市盲人歌之夜”、“2013年盲人歌与人生”等。每周五到周日晚上,他们还在还剑湖附近的步行街为公众演出。

201412月,越南妇女博物馆与遗产会馆联合举办“电车盲人歌——河内街道文化”艺术表演,展现电车盲人歌与传统盲人歌的各自风格。舞台上的有轨电车巨幅三维画面,把人们带回到上世纪河内的市井生活,回到河内36条古街熙熙攘攘的热闹情境之中。如今,许多视障青少年还在孜孜以求,努力追寻他们的音乐梦想。

      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2017-11

www.zhencang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