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儿时的中秋节

陈金云

 

“天上一轮圆月明,古今何处中秋”。那年,我们在越南的兴安市,家里有一方天井,略低于地面。天井的一侧是家人的几间住房,后面是厨房。紧挨我家厨房的是邻居后院的一座房子,被台风刮倒后丢荒了,我家天井的“盆地小气候”才得以改善,于是,“春风又度玉门关”了。

中秋节的那天傍晚,母亲把天井收拾好,我与姐姐协助父亲把厅堂里的四方桌搬到天井,弟妹跟着给我们打气。桌子朝月出的方向安放好后,父母在桌面上摆放祭月供品,有华侨饼店制作的广式月饼、用粉红色纸包裹的越南沙糕(Oản)、煮熟的芋头、黄澄澄的柚子、

红玛瑙一般的杮子、金黄色的柑橘等。我与姐姐把母亲做的和我们学做的几盏折纸直拉灯笼挂起来,营造出几分喜庆的氛围。呵呵!我们要过中秋节啦!

夜幕很快降临。父亲点燃两根红烛,黄色的火苗在晚风中摇曳。我从厨房的墙壁上取下几串被干的柚子核,挂在晾晒衣服的铁丝上。那是我们平日里把收集来的柚子核,剥去木质外皮,用细铁丝串起来,然后放在炉灶的墙壁上干。我点燃柚核串,黑烟裹着黄色的火苗直向上窜,火势越来越大,不时还发出细细的“辟扑扑”声,并且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清香。我们在旁观火拍手喝彩。

摆放好祭月供品后,父亲说要先祭拜月神,然后才赏月。为什么要祭月呢?

父亲说,中秋祭月,是中华民族一项古老的祭祀活动。在很久很久以前,古代的皇帝就有春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的传统。中秋祭月,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朴素和美好的心愿。据说,在北宋京师,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,满城的人家,不论贫富老少,都要穿戴整洁,焚香拜月,祈求月神的保佑。

我们坐在桌前的小板凳上,焦急地等待月亮快点上来。我的眼睛不时扫一下桌上的月饼。母亲在慢慢地剥着柚子厚厚的外皮,把瓤瓣一片片剥离,几片一组地摆放着,要吃时再一片片撕开。姐姐帮妈妈照看最小的妹妹。为了打发时间,父亲给我们讲故事,什么《嫦娥奔月》啦、《吴刚伐桂》啦,都是那些听过不止一次的神话故事。不过,在中秋节的夜晚,听这样的故事还是感到很亲切的。

“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”。好不容易终于等到月亮慢悠悠地升上来了,像家里的脸盆那样又大又圆,升得越高越发明亮,向大地洒下茫茫的银辉,我不禁想起父亲教的唐诗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……”父亲稍稍整理了一下衣服,在一只简易香炉插上三柱香,袅袅青烟缓缓地飘向天际。我们跟着父母,双手合十,向着月亮鞠躬膜拜,默默地祈求月亮神保佑我们平安。父亲还不时往小杯子里倒茶斟酒。

“万里无云境九洲,最团圆夜是中秋”。碧空如洗,圆月如盘。简单的祭月礼仪很快结束了,我们全家人围在一起愉快地赏月。遗憾的是,大哥却已回国求学了,颇有“今年八月十五夜,祭月赏月少一人”感。

据史料记载,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周朝,盛于唐代,到宋时形成民俗节日。明清之后,赏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、康乐和幸福的民间节庆活动。

父亲一边切月饼,一边吟诵那首古老的歌谣:“八月十五係中秋,有人欢喜有人愁。有钱人家食月饼,钱人家食芋头”。每只月饼,都被父亲均匀地切割成八等份。那时,我们全家包括在北京求学的大哥,共有八口人。父亲分给我们每人一块月饼。他说,要小口吃、慢咀嚼、细品味,然后喝口香茶,更能品味出月饼醇厚的美味。在皎洁的月光下,我们吃着月饼和水果,听父亲讲述那些古老的传说。

中秋赏月,人们是以月亮的圆形来象征家人的团圆,以月饼的圆形来象征人生的甜蜜美满。祭月应景水果中的柚子,也是以柚子的浑圆来象征团圆之意。每到中秋之夜,人们在月光下吃着月饼和水果,饮酒品茗、抚琴放歌、吟诗作对,共庆祥和美好的生活,在良辰美景中谈论人生感悟,其乐融融。

为什么人们在中秋节要吃月饼呢?父亲说,有个口口相传的故事。传说,元朝末年,朱元璋准备联合各路义军反抗元朝的统治。但是,元朝的官兵搜查十分严密,传递消息十分困难。军师刘伯温心生一计,他命令伙夫们把写有起义时间、地点的小纸条裹入月饼的馅里,瞒过元朝的密探们,派人分头送到各路起义军中,通知起义军民在八月十五晚上统一举事起义,推翻了元朝。为了纪念抗元成功,民间就流传每年中秋节都吃月饼的习俗,并且一直延续下来了。

我问父亲,“有钱人家食月饼,钱人家食芋头”,是不是穷人家没钱买月饼,就拿芋头当月饼呢?

父亲说,贫穷人家没有钱买月饼是一回事,中秋节吃芋头却另有故事。

相传,胡人灭了南宋,建立元朝后,对南方和东南沿海一带实行残酷的统治,激起民愤,他们把元朝统治者鞑靼人称为“胡头”。反元义军将士在八月十五夜晚起义成功,推翻元朝的统治后,就用“胡人”的头颅来祭拜月神。后来,为了纪念那段历史,却不可能在每年中秋节用“胡人”的头来祭月了,而“芋头”与“胡头”谐音,南方人在中秋节就用芋头来代替“胡头”,当祭拜月神的祭品,祭礼结束后就把芋头吃掉。

吃了甜腻的月饼、沙糕,再吃柚子、桔子,瓤瓣酸甜的果汁,令人顿时满口生津;或者斟上一杯香茶,举杯邀明月,自饮缓入喉,苦中带甘、清爽淡雅、沁人心脾,又能衬出月饼咸甜口味的思古幽情。我们一边赏月,父亲一边教我们欣赏月亮上的“风景”。我们仰头望苍穹,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去分辨哪里是广寒宫,哪里是玉桂树,哪里是小玉兔。父亲还有眉有眼地说,那个叫吴刚的人被大仙罚去砍桂树,累了,停下来休息一会儿,可是桂树又恢复了原样,他只好继续砍啊砍啊,太累了就在树上睡大觉呢!

月到中天,月光如水。小妹妹不知不觉地在母亲怀里睡着了。母亲轻轻地拍拍她的屁股,小声地哼唱着那首不朽的童谣:“月光,照地堂,虾仔乖乖瞓落床……”然后送她回房间去了。

这时,我忽然听到街上响起清脆的鼓点声,就跑出去看个究竟。原来是当地的小朋友们正在庆祝中秋节呢。

在没有路灯的人行道上,十几个小朋友相聚在一起,把“舞狮”和“提灯游行”(Rước đèn)两项活动合二为一,沿街缓缓而行,他们以这种方式来庆祝中秋佳节。领头的那个小朋友,两手举着一只彩纸糊成的“狮子”头,套在自己头上,忽上下忽左忽右地摇头晃脑,如痴如醉,“狮子”的“下巴”一张一合,神气活现。“狮头”的后面接上一块长布当作“狮子尾巴”,有个小伙伴抓住“狮尾”,洋洋得意地上下地舞动,不时还做出夸张的动作。另一个小伙伴使劲地敲打着小鼓,发出有节奏的“咚咚咚”响声,清脆的鼓点在宁静的夜空中回荡。其他小伙伴,有的还戴上各种假面具(“鬼面壳”),兴致勃勃地手举各式灯笼,有五角星的、圆球形的,也有提着各种材质和造型的小灯笼,里面都点着蜡烛,烛光透过灯笼五颜六色的玻璃纸发出绚丽的光芒。虽然在路边无人喝彩,但是,在皓月当空、清风习习之夜,他们自娱自乐的“舞狮”和“提灯游行”活动,却为寂静的马路带来了一丝欢乐的气息,也为兴安市的中秋之夜增添了些许歌舞升平的欢乐气氛。他们伴着“咚咚咚”的鼓点,蹦蹦跳跳地向前走着,手舞足蹈、兴高彩烈地唱着他们的儿歌,渐渐远去。我当时听不懂越南话,却记住了儿歌的衬词,显然是一种有节律的鼓声:“Tùng rinh rinh, rinh rinh tùng rinh rinh……”

我靠在自家的大门边,饶有兴趣地看着一队“提灯游行”的小朋友刚走过,不一会儿,远处又传来了另一个队伍“咚咚咚”的鼓点声。

其实,提灯游行庆中秋的风俗,随着早年中国人移民海外,已被带到世界各地,并且传承了下来。每年中秋节的晚上,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,有条件的华人社团都会组织规模不同的提灯游行活动,还吸引了当地民众热情参与,共同欢度中秋佳节,呈现出“天上一轮月,地上万点星”的壮观场景。

以往,在“天清如水,月明如镜”的夜晚,正是我们街坊的华侨小伙伴们临街嬉耍的好时光。而今夜,却是“花好月圆人团聚”之时,大家都待在家里,与父母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团圆赏月、共享亲情的温暖。同时,也以月寄情,思念故乡,思念亲人,想念远游在外、客居异国他乡的亲戚朋友们,遥祝他们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。

“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”。第二年,我们就举家迁徙,离开了兴安市。多么难忘啊!我儿时的中秋节;多么难忘啊!兴安市的中秋之夜……

2013-09

www.zhencang.org